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C. 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朱熹认为:“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由此可见,朱熹
A. 要求世人首先做到“心知肚明”
B. 重视精神对行为的引领作用
C. 将实践作为检验“天理”的标准
D. 优先探讨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二程否定汉儒董仲舒的人为人格神的说法,直称“天者,理也”。进而指出:天理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程
A. 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B. 对“天理”论有新的感悟
C. 主张通过学习领悟天理
D. 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B.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董仲舒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A. 董仲舒的个人威信 B. 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
C.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D. 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应治国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在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 独尊儒术学说
B. 君权神授学说
C. 崇尚法制学说
D. 天人感应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