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
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是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城市化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城市地理空间的拓展;城市设施的近代化和管理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
年代 | 城镇人口(万) | 占总人口比重(%) | 发展中国家水平(%) |
1843 | 2070 | 5.1 | 4.4 |
1894 | 2351 | 6 |
|
1949 | 5765 | 10.6 | 16.7 |
1957 | 9959 | 15.4 |
|
数据来源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1992,黄士诚《城市建设经济学》1987(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统计数据的时间分别是1850和1950)
材料二 上海在晚清已经通行了电车,而北京直到1921年才成立北京电车公司。该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然而,京师总商会认为,京师并非通商口岸,而民房、商店又栉比繁多,若势必兴办,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现代史》(下)
材料三 从晚清到民国,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公共空间,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园、新式剧院等,生活于城市中的人,无处不在地被空间规训着,公共空间成为国家和精英规训、引导大众文化的场域。
——摘编自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哪些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知识,以“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困境与意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