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 )
A. 世界本原之争 B. 道统思想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治学方法之争
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 融儒释道为一体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致力于社会稳定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历史学家阎步克曾说,“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方针实际是“儒表法里”。不仅汉武帝兴功用法,任用酷吏,汉宣帝亦“所用多文法吏”,且公然申明“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汉代
A. 继承秦制,融合儒法思想 B.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行“德教”,采用“周礼” D. 完全采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
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A.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B. 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C.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 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恩格斯这段话肯定的是 ( )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科学社会主义 D. 启蒙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