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

 

(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2)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双半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带来了灾难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3)错误估计:日本认为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归纳出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依据材料“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可知日本蓄谋已久;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归纳出答案。 (2)依据材料二“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从社会性质变化、民族危机以及民族觉醒等方面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从军事和国人斗志等方面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表现政治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军事从两大战场抗战角度回答。 (4)依据所学围绕抗日战争历史意义从抗战性质、国内和国际意义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战国形势图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左图政治局面的制度因素。依据右图,从区域分布和对象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秦朝加强了对其的控制。

(3)据材料三两幅地图,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变局”和“创举”是指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清王朝的推翻    C.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清帝退位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B.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查看答案

(加试题)《二十二》是讲述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它不讲述历史,凭借着强大的“自来水”获得巨大成功,这说明

A. 亲历者的记录一定是准确可信的

B. 文学色彩太浓不具备史料价值

C. 因为是电影,所以毫无史料价值

D. 现存慰安妇的讲述是研究日本侵华的第一手史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