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A.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B.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C. 经济全球化只是理论不可能实现
D. 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 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 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 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 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 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时间 | 国营经济 | 合作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接近0%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新民主主义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 “两个方向”的是
A. 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合组织
(题文)某人写道:“陛下命令我不要按照习惯的方法走陆路去东方,而是向西取道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海路。”文中的“我”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