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B. 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 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落后时代潮流
D. 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守仁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天人感应
(题文)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 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 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 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
A. 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 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 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 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 儒学地位上升
B.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 官立学校出现
D.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