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终明之世,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入阁只是一种兼职。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内阁领导他们,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材料表明( )
A. 内阁职务虚设,没有任何特权 B. 内阁等同宰相,可以统领六部
C. 内阁、六部平行,实现权力制约 D. 内阁权大位显,却无法理依据
我国古人曾绘制的《举子看榜图》。它所反映的选官用人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之一是( )
A. 强化了任人唯亲的现象 B. 巩固了门第选官的制度
C. 迟滞了官僚体制的成熟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安徽宣城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从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制发展到行省制。这反映了
A.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 地方权力日益扩大
C. 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 中央机构逐渐民主化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 明朝的内阁制度
C. 元朝的行省制度 D.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主父偃曾上书汉武帝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分别是( )
A.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B. 郡县制、设置中朝
C. 郡国并行制、“封异姓王” D. 郡县制、设刺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