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B.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 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 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 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题文)《管子·八观》中说:“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这一主张意在强调
A. 以民为本
B. 轻徭薄赋
C. 厉行节俭
D. 重农抑商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实行严刑重罚
B. 君主无为而治
C. 推行德治仁政
D. 恢复礼乐秩序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
A. 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B. 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
D. 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指君王)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指处于二者之间的人)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指地位低下的人)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C.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