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 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 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D. 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有学者认为:“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该学者评价的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题文)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 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 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 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表明
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 工业化建设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C.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 满足战争需要
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 推动农业发展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