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2017年5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多名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A. 公民素养的开放性
B. 家国利益的冲突性
C. 宗法传统的延续性
D.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发现了世界,世界也从此向欧洲人敞开。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6世纪末17世纪初,远航需要政府特许和自备装备。为筹集远征的资金,西欧早期的航海家都到处奔走,向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宫廷求助,更多的是求助于商人组建大型国际商业公司。这些船队只对股东负责,政府作为股东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到1800年,拉丁美洲的矿场每年大量流往欧洲的金银产值为四千万美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欧洲人通向外部世界与中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评价。
(3)说出B曲线代表的经济理论及与这一理论产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以后A理论影响力重新得到显著提升的原因?
阅读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地区)所占比重
国别 年份 | 输自 | 输往 | ||||||||
1868 | 1888 | 1896 | 1906 | 1913 | 1868 | 1888 | 1896 | 1906 | 1913 | |
英国 | 33.4 | 24.0 | 21.1 | 18.4 | 16.5 | 61.8 | 18.1 | 8.6 | 5.6 | 4.1 |
英国属地(不包括香港) |
37.6 |
7.9 |
13.7 |
9.7 |
10.2 |
5.5 |
6.6 |
4.1 |
2.7 |
3.7 |
香港 | 21.4 | 55.1 | 43.2 | 33.8 | 29.3 | 13.0 | 36.3 | 41.2 | 35.0 | 29.0 |
日本* | 3.6 | 4.6 | 8.2 | 14.3 | 20.4 | 1.3 | 3.9 | 8.7 | 14.1 | 16.2 |
美国 | 1.1 | 2.5 | 5.6 | 10.4 | 6.0 | 9.5 | 9.7 | 8.5 | 10.9 | 9.3 |
俄国 | 0.1 | 0.4 | 1.1 | 0.1 | 3.8 | 1.2 | 7.9 | 11.4 | 7.9 | 11.1 |
法国** | __ | __ | __ | 1.0 | 0.9 | __ | __ | __ | 10.7 | 10.1 |
德国** | __ | __ | __ | 4.0 | 4.8 | __ | __ | __ | 2.4 | 4.2 |
其他各国 | 2.8 | 5.5 | 7.1 | 8.3 | 8.1 | 7.7 | 17.5 | 17.5 | 10.7 | 12.3 |
*1895年后包括台湾 **1906年以前的数字包含在“其他各国”栏内
——郑有揆《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1853- 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做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塞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教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 1919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城。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 摘自《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事业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2012年6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建议取消对25岁以下年轻人的住房补贴,以减少国家福利经费开支。因为有些年轻人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有计划和抱负,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国家任何补贴。而另外一些人离开父母家庭,但不努力找工作,还从政府福利中按时领取住房补贴。上述材料反映( )
A. 英国要实现国民真正平等 B. 英国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
C. 英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 D. 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