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地区)所占比重 国别...

阅读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地区)所占比重

国别

   年份

输自

              输往

1868

1888

1896

1906

1913

1868

1888

1896

1906

1913

英国

33.4

24.0

21.1

18.4

16.5

61.8

18.1

8.6

5.6

4.1

英国属地(不包括香港)

 

37.6

 

7.9

 

13.7

 

9.7

 

10.2

 

5.5

 

6.6

 

4.1

 

2.7

 

3.7

香港

21.4

55.1

43.2

33.8

29.3

13.0

36.3

41.2

35.0

29.0

日本*

3.6

4.6

8.2

14.3

20.4

1.3

3.9

8.7

14.1

16.2

美国

1.1

2.5

5.6

10.4

6.0

9.5

9.7

8.5

10.9

9.3

俄国

0.1

0.4

1.1

0.1

3.8

1.2

7.9

11.4

7.9

11.1

法国**

__

__

__

1.0

0.9

__

__

__

10.7

10.1

德国**

__

__

__

4.0

4.8

__

__

__

2.4

4.2

其他各国

2.8

5.5

7.1

8.3

8.1

7.7

17.5

17.5

10.7

12.3

 

*1895年后包括台湾    **1906年以前的数字包含在“其他各国”栏内

                                       ——郑有揆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信息 说 明 1 与西欧的贸易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衰落,美、日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强国,趁机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2 19世纪末英国及其附属国始终支配着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拥有特殊的地位,并长期控制中国海关。英帝国拥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且与中国都有较好的贸易往来。 3 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 鸦片战争后英国逐步控制香港;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集散中心和中转站。 4 中日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后,中日对外贸易总额增长显著。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工业强国,积极抢占中国市场;《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迅速扩大;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对华贸易额进一步上升。 5 美、俄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大力对外扩张;19世纪末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贸易比重上升;俄国1861年改革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在中国的贸易额一度急剧减少。 6 法、德比重较小,中国对德国是逆差,对法国是顺差。 法国是老牌子资本主义国家,设备比较陈旧,市场竞争力不强;法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较大的需求;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市场竞争力较强。 【解析】 本体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表格提取信息,然后依据提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地区)所占比重”信息从“与西欧的贸易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或者从“19世纪末英国及其附属国始终支配着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等角度提取观点,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第一个观点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以及中国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1853- 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做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塞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教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 1919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城。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 摘自《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事业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2012年6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建议取消对25岁以下年轻人的住房补贴,以减少国家福利经费开支。因为有些年轻人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有计划和抱负,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国家任何补贴。而另外一些人离开父母家庭,但不努力找工作,还从政府福利中按时领取住房补贴。上述材料反映(    )

A. 英国要实现国民真正平等    B. 英国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

C. 英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    D. 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1913
 

1938
 

1973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查看答案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 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优势    B. 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 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 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查看答案

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籴,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

A. 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B. 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 苏联农业集体化    D.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