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手迹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三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为点燃“星星之火”所创立的理论和摸索的道路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工农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远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主法制建设的角度,简述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
(4)综上,请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长征历程”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长征之路”体现了哪些共同的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专制统治者为确保个人皇位而不断添庙增官的历史,近代中国是在落后状态下追求民主,法制的奋斗史和在西方枪炮下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史。
材料一
秦与西汉初年的丞相府,兼决策与执行于一体,丞相的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但到武帝时代,为加强君主专制,将相权一分为二,至东汉,台阁成为王朝权力的中枢,三公九卿形同虚设;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化,隋唐又有了新的三省六部;宋则是中书、枢密、三司三足鼎立;至明朝,又废除宰相制,有了六部尚书直领于君主等。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生不逢时,从它诞生至今已过100多年,但它仍然是人们议论的焦点,有说它如何如何的不是,并指责孙中山后来维护《临时约法》的斗争也被指斥为违法行为。这些尽管只是少数人的看法,多数人的看法还是肯定《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
--摘自《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
材料三
在攻陷南京后,日军主力向北进攻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但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1938年3月底到4月初,他们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但中国军队最终在5月19日不得不撤出了徐州。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汉武帝时代设立何种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二的?明朝哪位皇帝废宰相?之后设立何种机构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材料一呈现何种演变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指出此大捷由哪个将领指挥领导?结合所学知识,除此战役之外,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各列举一个重要战役。
邓小平曾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说明统一后港澳台的共同之处有
①享有高度自治权
②原有政治、经济制度不变
③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
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中国政府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多领域“拨乱反正”。以下属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是( )
A. 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B.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毛泽东曾指出:“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但还要懂得去运用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样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这里的“统一战线”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