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 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 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 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 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模式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中虽然加大了科研项目投入,但效果不明显,显然是僵化的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出现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政策的内容,而是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排除C。材料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涉及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8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C.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查看答案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下列对于让他产生“幸福感”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建立起集体农庄,使苏联快速实现了工进化

B. 取消义务交售制,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 实行实物配给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允许私有制存在,使国家完成经济恢复工作

 

查看答案

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A. 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 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 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D. 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税收变化简表,表格信息反映了

A.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英美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

C. 知识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D. 英美等国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查看答案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 经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

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