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始皇为了做到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重大创新?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1)创新:开创皇帝制度,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2)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诏令,门下省审议此项诏令,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解析】 (1)创新表现:直接回答出秦代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即可。影响:根据所学从制度建设、国家统一等角度回答其积极作用; (2)程度:根据唐代三省的具体职能,中书负责草拟、门下负责审核、尚书负责执行,结合具体工程的建造概括回答。 (3)不同: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而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代的中书省仅具有一部分行政职能,即行政的草拟权,从而得出其不同。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元代的疆域、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概括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查看答案

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主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下列特权破坏了司法主权的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租地建房权    D. 开矿设厂权

 

查看答案

(题文)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改良道路受挫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 洋务运动失败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    B. 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C. 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D.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