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 三司 B. 政事堂 C. 太尉 D. 枢密院
“(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A. 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 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 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 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 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 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 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 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 制定法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 B. 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
C. 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D. 秦统一了度量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