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人类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创造历史,而历史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空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梁实秋曾说:“自从我们剪了小辫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中西合璧的服装也不算违警……到如今理发匠都是穿西装的居多。”梁实秋意在说明
A. 西装成了政府规定的统一服饰 B. 民众的服装有杂乱无章的特点
C. 辛亥革命以来人们着装的变化 D. 下层劳动人民多选择穿着西装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所占比例由2014年12月的85%提升到89%。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揭示了
A. 互联网基本替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B. 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很大影响
C. 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D. 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
“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 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在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的书籍译自俄文的占了38%到45%,英文占了25%到37%,其他语种只占3%到7%。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一五”计划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