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A. 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 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 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 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
D.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