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
D.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地区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汉代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1 | 1 |
唐代 | 32 | 11 | 32 | 24 | 5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4 | 7 | 1 |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