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地区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汉代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1 | 1 |
唐代 | 32 | 11 | 32 | 24 | 5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4 | 7 | 1 |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 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 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 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 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