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李乐《见闻杂记》记载:湖州府乌青镇“里中有中人之家,贷钱开油饼坊,其雇工人与市上一人剧饮而醉相殴,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主不知也。事闻于官,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者之家,半赂衙门人,事竟得寝。”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明清社会治安混乱和官场腐败 B. 司法不公加剧社会动荡
C. 雇佣关系下仍有人身隶属关系 D. 资本主义萌芽潜滋暗长
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即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士族丧失政治特权 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冗官问题日益严重 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的目的是
A. 加强政府思想控制
B.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C.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 土地兼并的缓解
B. 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C. 自耕农队伍壮大
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 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