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 “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
《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姝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
A.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 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A.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B.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C. “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D. 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