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

A. 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峙

B. 恐怖主义破坏了世界和平

C.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

D.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查看答案

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群雄竞起”

A. 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 推动了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查看答案

1991年.历史学家卢卡克斯指出:“20世纪现在已经结束了。它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它的两个主要事件是两次世界大战。苏联革命、原子弹、殖民帝国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的确立、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洲和德国的分化-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两次大战的结果。”由此可见,该学者历史研究的思路是

A. 摆脱了对具体年代的关注

B.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C. 不再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D. 强调世界影响性的重大事件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A. 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

B. 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C. 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D. 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查看答案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 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 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 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