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
A. 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 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 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题文)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1950年7月,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创建由7.5万人组成的警察预备队。这一预备队后被改编为自卫队,成为日本重整军备的基础。另外,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剂。这说明
A. 美苏争霸出现新动向
B. 东亚区域形成两极格局
C. 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
D. 美国调整亚太地区战略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