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题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