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B 【解析】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属于其共同之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封邦建国

B. 秦朝设郡置县

C. 汉朝行“推恩令”

D. 元朝广设行省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查看答案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周王对于诸侯

A. 可依据分封制管理

B. 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

C. 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D. 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特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诚”,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級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嘀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为文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相比有哪此变化?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期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18~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比较材料中的中国和欧洲科技发展成就,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