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粱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话·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宋乃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材料二西方的文化也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精神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原因。
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 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 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 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题文)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废除土地私有制
C. 巩固民国政权
D. 减轻农民负担
如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
省籍 | 广东 | 广西 | 四川 | 山东 | 江西 | 河北 | 福建 | 湖南 | 江苏 | 浙江 | 贵州 | 八旗 | 湖北 | 台湾 | 安徽 |
人数 | 50 | 1 | 1 | 2 | 3 | 1 | 11 | 8 | 28 | 23 | 4 | 16 | 2 | 1 | 16 |
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A. 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B. 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C.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D. 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有学者认为:“启蒙运动不仅对抽象推理和空想方案持批判态度,而且还为重新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欲望和情感,奠定基础”。这里所说的“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所引发的社会思潮是
A. 早期人文主义
B. 理性主义
C. 自由主义
D. 浪漫主义
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据此可知
A. 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 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 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 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