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
A. 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
B. 追求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
C. 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D. 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育”甲骨文写作
,
(人,指女人),
(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A.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 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 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 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A. 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 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 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 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