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甲骨文写作
,
(人,指女人),
(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A.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 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 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 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A. 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 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 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 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封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淳化中……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