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C 【解析】 《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都真实地揭露和反映了社会现实,并未迎合当时政治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非“理想社会”的不满,故B项错误;《儒林外史》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人间喜剧》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故C项正确;《儒林外史》是封建农耕文明下的产物,并未反映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查看答案

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A. 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 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 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 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封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淳化中……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查看答案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三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推行这一制度意义何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