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中央权...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中央权阉横行。地方藩镇跋扈,朝政混乱,政府赋税供办之地只倚江南八道。唐宪宗于805年登基后,启用干练有为之人担任度支、盐铁转运二使,整顿漕运,使江淮米至渭仓。改变过去由地方州府负责的两税征收权,将财赋之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削减各地的留用数额。调整纳税物的折价标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折算纳税,改革钱物上供、送使、留州的比例,削减地方的留用额,增加国家的上供额。此外,它还下令罢除了诸道两税外榷率,政府再三颁发诏旨,重申“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以枉法赃论”,针对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冗食日滋的现状,下令裁汰冗官,共并省内外官806人,请司流外官1769人。百姓如遇天灾人祸,则减免赋税,开仓赈济,以济民命。所以后世史家称:“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太宗、玄宗和宪宗)。”

—摘编自贾艳红《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宪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意义。

 

(1)原因: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财政负担压力大;宦官专权导致君主权威下降;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2)措施:慎选财臣;整顿赋税政策;严禁两税外加征杂税;裁汰冗官。 意义: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削弱藩镇割据;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整顿官僚队伍,节省了财政开支,推动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政治清明。 【解析】 (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再结合所学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由材料中的“政府赋税供办之地只倚江南八道”可得出政府财政负担压力大;由材料中的“中央权阉横行”再结合宦官专权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宦官专权导致君主权威下降;由材料中的“地方藩镇跋扈,朝政混乱” 再结合藩镇割据的相关知识可得出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2)措施: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由材料中的“启用干练有为之人担任度支、盐铁转运二使”可得出慎选财臣;由材料中的“改变过去由地方州府负责的两税征收权,将财赋之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削减各地的留用数额”可得出整顿赋税政策;由材料中的“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以枉法赃论”可得出严禁两税外加征杂税;由材料中的“下令裁汰冗官,共并省内外官806人,请司流外官1769人”可得出裁汰冗官。 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唐宪宗改革的背景及内容并结合唐超后期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这一改革由于整顿了赋税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于“将财赋之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削减地方的留用额,增加国家的上供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削弱藩镇割据;由于“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以枉法赃论”的规定得以实行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由于“下令裁汰冗官,共并省内外官806人,请司流外官1769人”,所以整顿官僚队伍,就节省了财政开支,推动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政治清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3

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复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望海潮作者:柳永(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为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音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取表3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到“作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影响的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天儒冲突”。天儒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基督教中的造物主Deus音译为“徒斯”,但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不明,利玛窦强调耶儒相通,采取“多与孔、孟合”的路线,将其译为“天主”或“上帝”。除此之外,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中国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宗教”单位,宗教信仰的发生、传授,宗教仪式的举行多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师在伦理关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被中国人当作圣人一样受到供奉祭祀。祭孔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清朝雍正年间,终于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据刘海鸥《天儒冲突: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火迫使中国人打开国门,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现代化的西方文明逐渐渗入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遭受冲击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要求打破非人道的婚姻制度,建立起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的婚姻制度。“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男系制与遗产制》中认为中国的男子血统观念格外发达,女子地位格外低,“宁可以承继旁系的男子,嫡系的女子反没有承袭遗产的权利。”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

——据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查看答案

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A. 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

B. 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 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

D.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查看答案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