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4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演讲中宣称:“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45年,美国陆军参谋长泰勒自豪地说:“原子弹的惊人的破坏力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即我们的空军现在拥有决定性的武器,这种武器可以使美国从此以后可以建立对世界的警察统治。”
——《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日本 |
1937年 | 41.4 | 12.5 | 9 | 6 | 3 | 4.8 |
1948年 | 56.4 | 11.7 | 4.3 | 4.1 | 2.1 | 1.5 |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 1937年 | 1950年 | 1960年 | 1971年 | 1972年 |
美国 | 46.4 | 48.5 | 31.2 | 9.7 | 7.6 |
日本 | 6.1 | 1.3 | 3.2 | 12.4 | 12.3 |
西欧共同体各国 | — | — | 26.5 | 30 | 29.6 |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真正意图。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怀有上述意图的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的这种意图对战后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如何积极应对?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欧洲 | 南、北美洲 | 亚洲 | 非洲 | 大洋洲 | 跨地区 |
39个 | 40个 | 6个 | 8个 | 1个 | 7个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尖锐矛盾
B. 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 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在西欧有人将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顶风骑自行车爬坡,越往上越吃力,必须奋力向前,稍一松弛便会倒下。下列不属于“顶风”的是( )
A. 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B. 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差异
C. 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 D. 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
“关贸总协定”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是由于
A.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决定
B. “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性的不足
C. 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的需要
D. 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