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阵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政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摘自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四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外交观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林则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林、魏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说明李鸿章和康有为的思想主张的异同。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必然性。

 

(1)外交观念: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念。 (2)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评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制度;但停留在学造器物层面,且没有具体实践。 (3)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不同: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局限于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康有为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4)必然性: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思想观点的解放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归纳出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念。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可知学习西方技术;第二小问结合林则徐和魏源学习西方技术的目的以及局限性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三“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和材料四“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 可知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同点依据材料四“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可知康有为在学习西方技术同时进一步学习西方制度。 (4)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近代民族危机、救亡图存需要以及向西方学习深入和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在秦汉、宋明、清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其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图中A点至b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

——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史《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家训思想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 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 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查看答案

(题文)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选项最能完整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