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

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

 

 

(1)分封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周王朝的灭亡。 (2)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行省制;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有中央无地方)。 (4)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解析】 (1)由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可知是分封制。由材料“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可知分封制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由材料“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是郡县制。由材料“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可知,其特点是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3)由材料“(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可知是元代的行省制。由材料“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钱穆认为行省制使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源精神”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文字摘自张琳同学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的课堂笔记。因一时理解不清出了差错,请判断笔记中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设置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查看答案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唐、明

D. 秦、元、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