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队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 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
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
A. 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 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 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
A. 改革科举制度
B. “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
A.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B. 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
C. 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 D. 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 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 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D. 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