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

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B 【解析】 试题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可以说是“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A. 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 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 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查看答案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

 

查看答案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注)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 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灿烂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由各得之以为姓;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还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简述儒家思想演变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道德修养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