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1)价值观:富贵应取之有道,安贫乐道。(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 (2)进步: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靡之风。 背景: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3)相同:两者都肯定正当的人欲。 不同:前者强调人欲应符合道义,后者指出人欲应符合天理(公道与良知)。 【解析】 (1)根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可得出富贵应取之有道,安贫乐道。 (2)进步之处:由“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格物致知”,概括回答;背景:根据“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对市民生活影响概括得出。 (3)相同点:根据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概括出相同点:都肯定正当的人欲;不同点:根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存天理,灭人欲”概括出不同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查看答案

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查看答案

《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A. 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 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 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查看答案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查看答案

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 格物致知

B. 正心诚意

C. 学以致用

D. 知行合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