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趋势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A. 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 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 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