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 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C. 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 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的代表作是
A. 绘画《女史箴图》
B. 书法《兰亭序》
C. 书法《祭侄文稿》
D. 绘画《牡丹蕉石图》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 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 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A. 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B. 变法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 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 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