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还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些想象说明

A. 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

D. 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它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1)材料是否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关奴隶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材料的规定是否维护了平民的利益?结合材料的内容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其影响源远流长。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成是公民法的代表

B.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C. 当公民法演变到万民法时,罗马法的成文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民法、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是古罗马人在观看某法律的情景,从适用范围看,该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的法律

B. 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