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发展研究后指出:(16世纪前)中国人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确非常伟大,除“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发明。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材料三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四  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步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先后开始在18世纪后期进入“①       ”,19世纪晚期步入“②       ”,20世纪末跨入“③       ”。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思想文化两方面回答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此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材料四中的空白处,并举例说明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1)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了《黄帝内经》;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位记数法;天文学:《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列举三方面其它的正确成就同样得分。)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思想: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没有进行理论创新;。 (2)因素: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 (3)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重视科技文化的实际应用;重视人才等 (4)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古代科技成就从医学、数学以及天文学各列举一个例子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束缚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二“1660一1789”的时间,科技从牛顿经典力学回答;思想从启蒙运动回答。 (3)依据材料三“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局稳定、政府政策以及人才等方面归纳回答。 (4)依据材料四“18世纪后期,19世纪晚期以及20世纪末的时间结合科技革命出现分别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盂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查看答案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 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C. 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查看答案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查看答案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反映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之路

B.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C. 四人的救国方式基本一致

D. 四人的斗争对象基本一致

 

查看答案

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 重拾“中体西用”思想

B. 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C.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D. 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