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

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 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 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 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 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景帝借赏赐分封为名,实为削弱梁国,使其无实力与中央对抗,B项正确。A项是现象,与题干的实质不符,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开发边疆政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C.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D. 具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查看答案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查看答案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 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B. 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 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D. 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以来,虽然内阁首辅权势渐重,但六部和负责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皇帝处理政务则倚重宦官,由司礼监掌理奏章文书,甚至代皇帝朱笔批红。尤其嘉靖后期,“政务偷玩,事无统纪”,统治机构几乎陷入瘫疾。

针对这种机构窒碍不通的积弊,张居正力主“天下之本在政府”,开始大力强化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受内阁节制。他还创设颁行考成法以责吏治,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薄,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薄,月终注销。……月有考,岁有稽”,据此“考其勤惰”,决定赏罚升降。

——摘编自曹大为《张居正改革:考成法责吏治外示羁縻修饬边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以来出现政治积弊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