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解析】 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历代踵行”说明延续时间长,“时加修正”说明了它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它规范、讲究公平公正。本问为6分,所以要回答出至少3点。 (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此外,学生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相关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在此,材料中可以总结出两点。然后从所学知识中回答出三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查看答案

乾降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B. 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C. 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D. 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查看答案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明朝内阁大学士

D. 唐朝六部尚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