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

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A 【解析】 试题A正确,体现儒家“仁”“仁政”思想;B不对,体现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体现墨家“兼爱”“非攻” “尚贤” 等思想;D不对,体现法家法治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查看答案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查看答案

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查看答案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查看答案

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材料中涉及古代中国的

A. 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 内阁制、科举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