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 区别大宗小宗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稳定统治秩序
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外朝,由以丞相为代表的公卿大夫构成。汉武帝时,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内朝做出决策。这表明汉武帝时
A. 皇帝勤于政事
B. 亲信拥有重要政事的决策权
C. 相权遭到削弱
D. 内朝已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
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表明( )
A. 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 政治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C. 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 D. 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得以恢复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代行省
A.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 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命
D.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