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A. 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 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设置了军机处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推行了行省制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 以氏族为姓
B. 以国名为姓
C. 以居住地为姓
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由他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
A. 注重保护个人财产 B. 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 缓和民众之间矛盾 D. 侧重保护平民权益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下列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内部的法律是
A. 公民法
B. 万民法
C. 《民法大全》
D. 《人权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