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 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B.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 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D. 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韩非子说:“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这一思想可概括为
A. “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B.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 “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D.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 知行合一
B.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 实行仁政
D. 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有学者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商已成为社会共识
B.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 商人地位普遍高于儒士
《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春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
A. 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
B. 小河边有架用竹片造的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
C. 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D. 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