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储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候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据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

材料五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简要分析这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简析郡县制有何深远影响?

(3)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1)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候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候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 原因:经济基础变化(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难以持久;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利于王权的集中。 (2)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 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评价: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郡县制也有弊端,但是倒退到分封制是绝对不行的。他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4)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 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经济、分封制弊端等方面概括回答。 (2)态度:根据材料二“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可知,作者肯定郡县制的作用。依据:根据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可比较得出。影响:结合材料及所学,从郡县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对制度建设的影响、对国家统一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3)根据材料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知顾炎武认为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则指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弊端。 (4)权限:根据材料“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军队。……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概括得出。影响:根据所学,从行省制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制度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哪些?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4)材料四体现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查看答案

李鸿章在奏折中言:“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他的这一论断

A. 正确评估了中日双方舰队的实力

B. 高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C. 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与战争发展情况不符

 

查看答案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查看答案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是

A.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B. 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

C. 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    D. 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

 

查看答案

下表反应出褔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年

1050810

59500

5.7

1854年

1190340

204900

17.2

1856年

1306770

409726

31.4

1859年

1109152

465944

40.2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A. 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B. 内外战争的冲击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英国市场的需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