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
A. 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B. 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C. 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D. 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题文)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吏治腐败和政治纷争不断
C. 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
D. 宦官成为明朝的中枢官员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