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B. 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

C. 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D. 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

 

A 【解析】据材料“同姓大国……异姓大国……同姓小邦……异姓小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和异姓诸侯国的区别,同姓叔伯与异姓伯舅、叔舅体现了宗法制的内容,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故A项正确;“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是现象,不属于本质,故B项错误;区分伯舅关系是宗法制的表现,与扩大周的疆域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联姻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查看答案

(加试题)美国政府的政策中经常出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方针,却是在威尔逊的利他主义的旗帜下实现的。号召美国参战时他不提自私的国家利益,而是表明美国别无所求,只是为维护原则而战。而此前,西奥多·罗斯福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旗帜,号召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却没能奏效。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  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大体上有两种评价。①理想主义认为它是高瞻远瞩的国际合作的结果,并指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复苏和增长;②而现实主义则认为它是美国利用债权国优势地位和英国频临破产的局面来确立美国经济霸权的工具。

—本·斯泰尔《布雷顿森林货币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威尔逊打着“利他主义的旗帜”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您更支持哪一种评价,并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查看答案

(加试题)徽商是中国最成功的商人群体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徽商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途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

—摘编自曹永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徽商群体的特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5世纪末以来,英国人口有了较快增长,旧有的耕作制度已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地理大发现后随着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的刺激以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圈地运动迅速兴起,这是一场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农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获得畅通无限的立法权,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这样,英国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上半期,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圈地运动使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世纪后半期,经济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在英国悄悄酝酿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并分析这场“农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经济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的名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的“农业革命”对它的推动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方针内容及其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