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A. 电车首入中国阻力重重
B. 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 交通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D. 商会比较关注民众利益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 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此自然规律应用到当前形势,使人们对国家存亡竞争之严重性更加认识。尤其中日战争的失败,并联想到中国民族正面临存亡的危险关键,亡国灭种大祸,可能不免于降临,使他们立刻警惕觉醒。”阐述此“自然规律”的著作是
A.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C.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D.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下图是近代中国北京某地的局部示意图,造成图中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列各项不属于他的成就的是
A. 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B. 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C. 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
D. “宋四家”之一、以行书名世
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写道:“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这说明唐朝
A. 权力中心转移到了政事堂
B. 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被杜绝
C. 皇帝的决策失误彻底消失
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